之前看过有人说在兽医院为了防止猫咪打针乱动都会拿一个夹子夹住后颈的皮,这样猫咪就会瞬间安静任人摆布。还放了一个动图,如下:
很多人说猫脖子后面的是死肉没有神经,所以拎着也不会疼,但是脖子后面没有神经又如何运动?感觉有点说不通。也有人说这个部位是神经通道,一旦被揪起就会阻断神经,导致全身动弹不了。
这种现象称为“clipnosis”意思是“夹子催眠”
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临床兽医学的教授Tony Buffington带领的小组就研究了出现在猫咪身上的这个现象.实验邀请了31只1到5岁不等, 不同性别的猫咪参与。
试验使用到的夹子就是这种很常见的活页夹。被夹住后脖的猫咪会停止活动,拱起背脊, 收起尾巴到两腿中间。
经过对猫咪各项生理指标的测试, Buffington和同事们发现, 猫咪这种行为并不是由害怕或者疼痛引起的。 猫咪的瞳孔并没有放大, 心跳速度也没有加快, 呼吸速度也正常——受到惊吓的动物一般会产生的生理反应猫咪都没有出现. Buffington小组得出的结论是, 猫咪出现这种行为与”方便猫麻麻移动小猫有关”。
其实Buffington研究论文中使用了一个更为贴切的词组描述猫咪这种行为:”捏掐诱导的行为抑制现象”(Pinch-induced behavioral inhibition). 这个词组只是单纯描述现象, 并不暗示任何现象背后的原因. 然而Buffington小组认为这与”母猫运输小猫”有关是有一定道理的. 事实上, 幼年动物在被妈妈叼起后呈现”被点穴”状态的现象在很多物种中都存在, 包括小鼠、大鼠、兔子、狗、荷兰猪等.虽然这个现象在很多物种中都被发现, 但是背后的生理原因却几乎没有人真正详细的解答过.
在2013年, 日本的神经生物家研究了”动物在被母亲叼起”时一系列生理反应后发现, 相似的”镇静效果”不仅在动物中存在, 在人类婴儿中同样存在. “镇静效果”中最典型的三个生理反应是:停止哭泣(cessation of crying), 顺从(passivity)以及心跳减速(decreased heart rate). 这个研究意义重大在于, “物种间生理反应的一致性”不仅解释了动物被夹住后脖子时瞬间安静的问题, 还回答了与我们人类更为相关的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婴儿哭泣时抱起晃动可以让婴儿安静下来”.
所以, 并不是”猫咪脖子后面肉是死的”, 相反, 是脖子后方的感受神经使得小猫获得”我被叼起来了”的信号;而随后出现的与”被点穴”类似的生理反应并不是因为”神经通道被阻断”, 而是因为来自大脑(both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autonomic system)的信号引导他们出现方便”麻麻转移自己”的生理现象.
看了这个我也赶紧给我家猫试一下,也许我家猫不是一般的猫,也许我应该像猫妈妈一样用嘴巴去叼,总之,肯定不是因为科学研究不对才导致我的手被咬了两个大窟窿的,一定是这样没错。 |